最近身邊的近親好友頻頻問起有關維生素攝取的問題,人微言輕的我曾經歷過大大小小遭白眼或被潑冷水的教訓,非親近者或觀念相近者,我都以「去請教你的家庭醫生」標準答案作答,直到最近我的觀念因為幾位長者身體上的病變,嚴重危及生命,我原先隱晦不表的態度才有所改觀。
過去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警語,「健康的頭號敵人是無知」即使耳熟能詳,卻往往當作是日常生活中萬般資訊裡的一滴小水滴,過眼即忘,隨即也就蒸發殆盡了,許多人願意花大把大把的鈔票買保險、買股票,卻不願意花錢做健檢,許多人寧可隨便聽取誇大的傳聞隨便買進健康食品囫圇吞棗,卻不願意在吞進這些膠囊或丸錠之前,花功夫了解時下已成時髦運動的抗老化醫學,健康學、甚至營養生化科技資訊,因為一談起有關我們身體健康的種種營養素,進入我們的身體裡頭如何作用如何吸收,就彷彿成了顯學般,讓人眼花撩亂,茫茫不知所措了。
不過對我而言,即使花錢取得這些健康資訊,都是對自身健康的一種長期投資,只要想到有一天我會先梅左而去,讓她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或為生存而掙扎,我就有多活幾年的強烈慾望,不但要多活幾年,而且要活的健康,活的行動自如,梅左才有多一點的幸福光景。為了這強烈的動機,我告訴自己,即使是瞎子摸象,都要摸索出一條道路來。
著有「逆轉老化時鐘79招」一書的作者佐藤富雄﹝商周出版﹞就說:「維生素要靠頭腦攝取」,他認為無論任何人要不要攝取維生素,或要攝取多少,取決於他對維生素的效用了解多少,如果不用頭腦去獲取相關的知識,只是聽取街坊鄰居的推銷或建議,不明瞭為何要額外花錢攝取林林種種的健康食品,那麼有可能適得其反,惹病上身,不如不吃。
從佐藤富雄的立論基礎往上延伸,加上女兒的罕病發展復健過程,我從瞎子摸象,到逐漸的接觸閱讀營養生化資訊、以及因緣際會接觸抗老化醫學,親身繳學費試用無數種健康食品的八九年經驗,我認為不但攝取維生素要靠頭腦,每個人的健康不光是靠醫療、靠保險,更要靠自我的知識增長與投資健康的概念與行動,自我督促與檢驗,那是件最為切身的卻也最難以徹底執行的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模式。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身體在吸收營養素時環環相扣的情況下,也因體質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樣貌,也因體質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心理狀態的不同,回應給身體的訊息也有所不同,只有在了解身體的警訊,才能給予身體最適切的照顧,也才能真正做到預防醫學裡最基本的營養補充。
舉個例子來說,梅左一歲後開始做吞嚥訓練,有一回誤將我用來作為手指動作復健用的熟花生米吞食進去,那時還在做吞嚥訓練的她沒有力氣將滑落的花生米咳出來,也吞不下去,究竟是卡了什麼?卡在哪裡?我們都不清楚,卻連水都喝不下去,後來抱去找了一位北部相當權威的小兒醫生,想照張x光片,醫生拿喉頭燈照了照說:「從我開始看診以來,沒有發生過花生會卡在食道裡還能夠安然無事的,早沒命了,相信我的判斷,沒問題啦。小孩鬧情緒啦。」
看來我是如醫生所言太過緊張了,相信醫生的前提下,什麼都沒做的梅左奄奄一息的回到家,連一口水都吞不下去,我只好將鼻胃管插裝回去,就在鼻胃管經過喉嚨的時候,梅左一個嘔吐反射,吐出一堆黏液,黏液當中還藏了三顆發漲發泡的花生米。
這個例子並非要強調醫師不可信,而是在我們的醫療體系與慣性中,醫生只能從臨床的個案中取樣套樣,卻對於沒發生過或沒看過的罕見病例無所推論,唯有病人自己或是照顧者才能觀察入微,所以要準確的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之餘,還要時時充實健康醫學相關資訊,才不至於糊裡糊塗錯失了黃金救治的時機,或錯失了被醫治的機會,梅左命大,來回折騰了幾天,餓到面黃肌瘦,印堂發黑,若非嘔出三顆花生米,其命嗚呼矣。
從此之後,梅左的營養照護,除了醫生的建議:「吃什麼都沒用,基因病變不是靠吃就能改善什麼的。」我還做了很多嘗試,包括中醫、民俗療法、食療、草本植物性化學療法,但自始至今不曾間斷過的,就是人體不可欠缺的維生素的補充,更重要的是,透過了這樣的嘗試,也展開對健康學資訊的追逐,不斷的更新舊有的資訊,也不斷的印證在梅左以及我們一家人身上。因為女兒長期勞累、加上工作與經濟壓力負荷都超乎常人的alan,直到目前為止視力仍是1.0與0.8,骨質也維持在30-40歲的數值,這還真出乎我意料之外
無論我在這八九年間繳了多少的學費,終究是讓我學到了一些皮毛,至少梅左從一開始的醫生判定「活不過一年」,如今已經越過了九個年頭,從精神心理醫師的智力檢測為「與智障級數擦身而過」,到現今在家教育老師給的「有資優傾向」的評語,真是天壤之別,就連她的NM﹝桿狀體肌肉病變﹞的一項特殊病癥--對於感染幾乎沒有防禦能力,也有了初步的改善,這或許是我一開始便遇到貴人指引迷津,讓我省卻了繞小路或完全迷路的摸索期。
當時一位黃先生正著手大力推廣歐美引進的草本健康食品觀念,他說無論我們使用哪一種健康食品,絕對要打破單一產品或植物功能性療效的迷思,因為營養素在身體裡作用的步驟是環環相扣,他們產生的影響是複雜而多面性的,不能顧此失彼,所以多方攝取,複方吸收,讓身體細胞能夠順暢的自行運作,產生自體療癒與修復的機能,這才是補充營養品的終極目的。
至於要補充什麼,要補充多少,我個人是從腦部生理學切入,一切以能夠補充到腦部的營養,修復腦細胞為依歸,聰明的朋友們也應該從比較熟悉的健康學資訊或營養生化相關資訊切入,逐漸擴大範圍,而不是光聽別人怎麼說,或等到身體撐不住了,倒在病床上,才來問醫生這可不可以吃?或吃什麼才適宜?
畢竟仰賴維生素的補充或植物性化學物質來調整自己的身體健康效能,非一朝一夕可以達陣,等到病痛上身,想藉由他們替代醫生的特效藥,當然是無稽之談,既然是長時間保養用,當然得對他們有一定的了解,否則長期累積下來保養不成反變自我摧殘,豈不冤哉。
2007 03 19 左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