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了好多次,文字與說話時的自我覺知如何不同,今天小鑽石仔細地形容給我聽,她說:「就好像媽媽的心思(文字表現)明明是很溫柔很細膩的,可是偏偏行為與說話模式表現出來卻不是這樣的感覺,有時還相反。尤其是行為上非常粗心大意。

  進一步問她,有沒有仔細想過為何會這麼不同?明明腦袋的思考已經大步跳過了孩提階段,是因為語言上有障礙,還是不想那麼快長大?

  我的確有朋友因為遲遲不願遠離童年的幸福與單純感帶來的愉悅,明明身心皆歷經滄桑,卻仍在行為舉止上執意要表現出可愛、純真的天真模樣;明明是精明幹練型的個性,卻非得偽裝成一副傻大姐的特質,以往不明就裡總覺何苦來哉,直到我為人妻母後,涉世歷練後,才知是行走社會不得不的保護色,每一層保護色的後面多少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文字的使用於我,除了所學與工作的訓練外,更是我探索與思考另一個世界,或者超脫現實世界的橋梁,與平日的大而化之,或是魯鈍形象相去已遠,自然有跡可循,但是對於一個十三歲涉世未深的單純孩子而言,兩者間如此明顯的落差真的引人好奇,尤其是孩子自己提出來,並且視為一種困惑時,做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且給予適當的引導呢?

  說穿了,我連自己的自我意識或自我形像覺知都還無法百分之百掌握呢,如何給予確切的引導呢?語言上的天份是上天賦予的,我ㄧ直如此認為,也許我就是沒有這種臨場表現的語言天份,希望我的孩子不必反覆經歷這類的困擾,就能輕易跨越「自我認同」漫長的追索期,為自我意識尋到一片天地。也許這個階段沒有甚麼標準答案可供參考,但做個稱職的傾聽者,或者才是最優先的選項。

  當我們打算結束這個話題之際,我又問她:「明明你的腦袋已經能夠這麼思考了,為何語言上卻說不出來呢,是不想說還是不知道怎麼說?或者是平日裡的語言訓練有待加強?」

  小鑽石回答:「都不是,是不敢說。因為把腦袋中想的,用語言說出來,太不像我了!」

  「那你是什麼?你怎麼看你自己呢?」媽媽疑惑地問。

  「我是個十三歲的小女孩呀!」小鑽石說。

  這句直接從她嘴巴不經思索溜出來的話倒是令我深思了,我該珍惜她現有的童言童語,還是鼓勵她勇敢的展現她覺知的自己,勇敢的跨越她已然早熟的自覺?無論最後掙扎的結論為何,我現在、當下、馬上......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牽著她的手一起走過她即將過渡的童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elyn123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